互联网名誉及其侵权保护研究前言:
新闻传播法著名学者魏永征教授在《言论自由和网上诽谤》一文中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于涉及舆论监督的言论,如有片面、偏激或者其他不当,应当予以适当的宽容。
一、是因为过分情绪化的言论经不起具有一般常理的头脑的判断,不具备理性的言论所具有的杀伤力,按照一般常理不会信以为真的言论,不应该被认为是侵犯了名誉权的言论。
二、是因为“公共利益”与“公众兴趣”是构成舆论批评权利优先地位的基础,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同时又满足“真实”、“善意”、“合法”的要求,即使批评中的言辞有偏激、偏颇,都应得到法律的宽容,减免处罚或不予追究。正因为基于以上的观点,我国的法律部门对网络人格、名誉侵权采取了极大的包容,被侵权的当事人面对茫茫网海,无处寻找真正的侵权人,而诸多网站和BBS论坛又在成为侵权行为者的帮凶,不断扩大被侵权人的精神痛苦,而被侵权人发表的声明顷刻间即被网络中无尽的评论回贴所淹没。以致于2006年《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①] 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一般有:污辱、诽谤、揭发隐私等,一般以语言、文字、图形等方式向被侵权者所生活、工作、学习的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社会个体进行传播,并通过传播达到降低被侵权者的一般性社会评价之目的,并给被侵权者造成实质性的精神痛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这些语言、文字、图形的传播提供了新方式和平台,另一方面,对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身份受到的网络名誉权侵权随之出现,给名誉权的内涵确定及其相应的法律保护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冲击,在网络中所广泛存在的网络名誉权是否属于我国民法中所称的名誉权?网络行为人以特定的网络身份实施的网络行为是否构成的名誉权的侵权?这一新类型的名誉权类型是否应当归入原有的民法所保护的名誉权范围或是一种完全全新的与传统名誉权毫不相干的名誉权体系?法律保护的机制应作如何调整以适应现今社会网络化的趋势和要求?这些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新问题。 在司法审判中,由于目前我国有针对性的网络立法并不多,散见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定之中,给法院适用法律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国目前的网络名誉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互联网络发展是非常之迅速的,但是相应的民事、刑事法律规范没有相应的跟进,造成了事实上的网络法律真空, 为妥善解决好网络名誉与网络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立法,并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界定出什么是网络名誉?虚拟网络身份是不是具有民法上所称的网络名誉?什么是受我国民法保护网络名誉权的范围、内涵及其外延?什么是网络隐私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民法对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方式和特定的保护规则等等,本文带着上述问题,例举网络上常见的网络侵权行为和案例逐一解析说明,分析研究。 一、网络名誉与网络隐私 1.1 网络名誉与网络名誉侵权 名誉是指:基于特定的主体的品性、德行、才能等个人人格或者特征方面来自于社会对其的一般性评价。[②]而个人的名誉权则是:基于特定的主体的品性、德行、才能等个人人格而产生的社会对其的一般评价而受法律保护的人格权利与利益。[③] 传统的民法中所称的名誉侵权行为存在“三个特定”:其一,进行评价的主体特定,仅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个体周围的人所进行的评价;其二,进行评价的方式特定,仅指评价的主体以其语言、行为来表现;其三,被评价的主体特定,即,仅指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民事主体,主体与名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1、本网所有内容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京普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普律法律咨询",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律师 "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除注明"来源:xxx律师"的内容外,本网以下内容亦不可任意转载:
(1)本网所指向的非本网内容的相关链接内容;
(2)已作出不得转载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声明的内容;
(3)未由本网署名或本网引用、转载的他人作品等非本网版权内容;
(4)本网中特有的图形、标志、页面风格、编排方式、程序等;
(5)本网中必须具有特别授权或具有注册用户资格方可知晓的内容;
(6)其他法律不允许或本网认为不适合转载的内容。
3、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不得进行如下活动:
(1) 损害本网或他人利益;
(2)任何违法行为;
(3)任何可能破坏公秩良俗的行为;
(4)擅自同意他人继续转载、引用本网内容;
5、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转自(或引自)普律法律咨询”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www.pulv.xyz。
6、转载或引用本网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
7、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8、本网以“法定许可”方式使用作品,已与知识产权所有者签署合作协议并支付报酬。如有未尽事宜请相关权利人直接与本网媒体合作部联系,联系电话为:18310766123。
9、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